日期:2025-06-22 11:59:34
刘学保,这位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光一时,被全国人民歌颂的“革命英雄”,其真实面目终于被揭开,那个“英雄”背后的丑陋真相令人大跌眼镜。这个曾被写进教科书,作为革命楷模的英雄人物,在18年后被判为无耻小人,最终在正义的审判下被判处无期徒刑。大家都不禁好奇,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?
1967年,一个漆黑的夜晚,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的村庄里,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打破了夜的宁静,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痛苦的惨叫声,惊醒了沉睡中的村民们。村民们纷纷跑向声音的来源,来到了一座早已废弃的水泥桥旁,打着微弱的手电,四处寻找着发出声音的地方。不久,终于有人发现了倒在地上痛苦哀嚎的刘学保。大家迅速上前查看情况,看到他脸色苍白,手臂鲜血淋漓。刘学保看到救援的人后,猛地喊出:“别管我!快去桥头!有个‘反革命分子’想炸桥!快抓住他,别让他跑了!”在那个革命气氛异常高涨的年代,“反革命分子”是最严重的指控,大家听到后立刻分成两组,一部分人留下照顾刘学保,一部分人急匆匆地前往桥的另一端,搜捕所谓的“反革命分子”。
展开剩余80%在村民们赶到公路另一头时,他们看见了满头鲜血、双手不停在地上摸索的李世白。立刻有人呼喊着让他们拨打急救电话,大家将两人一起送往医院抢救。刘学保的左手被炸断了几根手指,为了挽救手臂,只得做了紧急切腕手术,而李世白的伤势过重,终因抢救无效死亡。当时,刘学保的英勇行为立刻得到了村民们的赞誉,成了大家口中的“革命英雄”,而李世白则被完全定性为“反革命分子”。刘学保的“英雄事迹”迅速传播开来,甚至登上了报纸,并获得了“一等功臣”的荣誉称号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荣誉,即便是在战时,也只有那些冲锋陷阵、英勇作战的战士才能获得,而刘学保不过是用自己一只左手换来的英雄光环。然而,刘学保的一些说辞开始引起了公安机关的怀疑。
事发的那座水泥桥,因设计和施工不合格,早已成为一座废弃的大桥。为了方便村民通行,政府特意修建了一座更为结实的水泥桥,而原来的那座桥早已无法通行。如此一来,如果真有“反革命分子”要炸桥,为什么要选择炸这座早已被废弃的桥呢?如果真想制造混乱,炸掉新桥岂不更能达到目的?更为可疑的是,刘学保曾声称,看到李世白携带一个“盆”大的炸药包准备炸桥,而在李世白被击倒后,刘学保竟然能带着爆炸已经点燃的炸药包跑开30多米,且最终仅受伤于左手,这一说法根本无法自圆其说。如果刘学保真的抱着这么大的炸药包,那么他不仅会面临炸药爆炸的致命伤害,几乎不可能只是手指受伤。
然而,尽管这些疑点重重,当时负责调查此案的公安人员却没有深入追查,案件在某些人刻意阻挠下不了了之。可是,18年后的今天,真相终于浮出水面。随着“文革”的结束,社会对那些在混乱中遭受冤屈的无辜者越来越关注。刘学保和李世白的案件被重新立案调查。
事实上,李世白的家属自案发以来便一直为其冤屈鸣冤。而当时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察和采访现场的记者,也提出了许多明显的破绽和漏洞。随着社会的变迁,越来越多的民众要求重新调查此案,政府决定顺应民意,于是成立了联合调查组。为了查明真相,调查组奔走了90多个县市,寻找关键证人,追溯案件细节。
1984年,调查人员终于找到了刘学保,并将这位曾经享有英雄光环的“英雄人物”正式逮捕归案。刘学保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,他没有否认,而是详细交代了18年前的事情真相。原来,李世白曾因犯错被下放到林场进行“改造”,而刘学保则是负责管理这些“反革命分子”的班长。那天晚上,刘学保带着事先准备好的仅10克重的炸药包和一把斧子,悄悄叫醒了正在熟睡的李世白。
“跟我出去一趟!”刘学保冷冷命令,李世白因自己被贴上“反革命分子”的标签,没敢反抗,只能顺从地跟着刘学保走出了宿舍。他们来到了一座几乎没有人通行的废弃水泥桥,李世白完全没有意识到,这里将是他生命的终结。就在李世白走在前面时,刘学保眼中闪过一丝凶光,猛地举起手中的斧子,砍向李世白的头部。李世白倒地后,刘学保并没有放过他,而是拿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炸药包,往远处跑去并引爆炸药。炸药爆炸后,刘学保的左手受伤,他倒在地上大声呼喊,为的是吸引路人的注意。村民们赶到后,刘学保及时创造了自己“舍命阻止反革命分子炸桥”的英雄形象,而李世白则无辜地背上了“反革命分子”的罪名,死得不明不白。
真相最终浮出水面,刘学保的丑陋面目暴露无遗。整个社会对李世白的冤屈深感痛惜,并对刘学保的行为表示强烈愤慨。刘学保最终被判无期徒刑,而李世白也得到了昭雪,恢复了清白。
信源:《刘学保“舍身护桥”真相》——中国知网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